红军

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特别报道(第12期)开国将军李中权全家九人参加红军 五人长征牺牲(之一)

开国少将李中权

(1915 一一2014)

李中权,1915年12月24日生,四川达州市(原达县)碑牌河乡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东游击军大队中队长,大队政治委员,中共绥定道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川西道委组织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共天全县县委书记,金川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宣达战役”、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第2分校大队政治委员、第3分校3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反顽、反 “扫荡” 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第4野战军46军政治委员兼衡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空军参谋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子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4年8月4日在北京逝世。著有《李中权征程记》《李中权征程轶事文集》《李中权诗词选》《母亲万岁》等。
李中泮烈士(李中权大哥)(1907一一1934)
李中泮,1907年11月生,四川达州市(原达县)碑牌河乡人。1932年10月参加红军游击队。任川东游击队队长。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曾任白庙河乡苏维埃主席、县赤卫团政治委员。后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98师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反 “三路围攻”、反 “六路围攻”。1934年3月,因张国焘“肃反”扩大化,在四川通江县被杀害。后得到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人物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8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张仕文编辑整理。

开国将军李中权全家九人参加红军

五人长征牺牲(之一)

《川陕风云——红四方面军纪实》主编:张仕文

1997年至2002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编辑张仕文,有幸先后五次采访了原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开国少将李中权将军。在每次长达两三个小时的采访中,李将军神情都是那么的凝重、饱含着辛酸的眼泪,讲述了他在川陕苏区全家9人参加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5人牺牲。1949年,全家只有3人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尤其使他最痛心的是,回想在川陕苏区父亲与敌人战斗而牺牲;大哥作为团政委,被张国焘错误路线残酷杀害,后追认为革命烈士;母亲在长征途中牺牲的许多悲伤场景!

图1. 采访结束后,编辑记者张仕文为李将军拍照。

图2. 采访结束,李将军欣然为张仕文主编的《川陕风云一一红四方面军纪实》题词。

图3. 采访结束,李将军欣然为张仕文主编的《川陕风云一一红四方面军纪实》题词。

图4. 采访结束后,张仕文编辑与李将军在家中合影。

记得使编委会张仕文终身难忘的是,在2002年初春的一个上午,现年95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 获得者、原达县地区纪检委书记周永开,为纪念红军入川建立川陕苏维埃政权70周年,结合达县地区开展纪念活动。他特地坐火车来到北京,要张仕文编辑陪同他专程去李中权将军家采访拜望。在老领导与将军的初次见面交谈时,周永开书记首先讲到,李将军,你全家9人参加红军,在长征途中5人牺牲。你们全家的英勇事迹,是川陕老区人民的骄傲,是红军的骄傲,我代表家乡人民,向你们全家牺牲的烈士表示深切的怀念!并向你们家中的亲人表示敬意!你们全家9人参加红军,这在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历史上极为罕见。话音末落,李将军的眼泪涮涮的流下!
下面讲述的是他们全家9人参加红军,战斗在川陕苏区和长征途中,先后5人牺牲的悲壮历程!
一、全家九人参加红军 五人长征牺牲
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战略转移,涉渭河、翻秦岭、越巴山,挺进川北,在四川巴中创建了全国第二大苏区一一川陕革命根据地,10万巴山优秀儿女踊跃参加红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女、妻子送丈夫、夫妻双双参加红军的动人场面。李中权全家就是这千千万万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典型代表!
1932年至1933年,李中权一家9人全部参加红军,在川陕苏区和长征途中,先后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1933年冬,父亲李惠荣跟随红军离开家乡,来到通江县肖口梁。为掩护通信员,成功地把敌人引向悬崖边,打死了两个敌人,然后转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1934年3月,时任红33军独立团政委的大哥李中泮,因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被错杀于平昌县元山场,年仅27岁。红军到达延安后,得到平反昭雪,被追认为团级干部革命烈士。李中权的二哥李中池也在理番的一次战役中牺牲,五妹李中珍和她的丈夫石映昌在长征过草地时不幸遇难。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带路,五妹李中珍带领妇女队营救伤员,母亲王理诗,为了支持儿女的革命事业,也都参加了红军,为红军做后勤保障。
长征开始后,母亲王理诗已经53岁,为了支持儿女参加红军,带着幼小的李中柏、李中衡和李中秋,历尽人间天险,在长征路上困伤病而牺牲。全家9人,到了陕北时只剩下4人。五弟李中衡在359旅王震的部队,几年后也不幸病逝。剩下的三兄妹,李中权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4年8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李中柏历任沈阳军区训练大队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工厂局顾问等职,离休后享受正师职待遇;小妹李中秋被授予上校军衔,任沈阳军区训练大队长等职。
李中权在长征途中曾三次遇到母亲。第一次是在1934年4月,当时母亲和儿子都知道父亲逝世的消息,却彼此保持沉默,最后还是母亲先说出来;第二次是在1936年2月,当时李中权正准备二过草地,他没有告诉母亲二哥李中池和五妹李中珍夫妇的牺牲;第三次是在1936年3月,时任师政委的李中权再次遇见了母亲带着幼小的弟妹,李中权留下了战马、将一块大洋和一口袋干粮,忍痛和亲人告别。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战马的帮助,李中权的母亲和弟妹翻过了雪山。然而,老人终究承受不了如此艰苦的生活和伤病的折磨,于1936年7月7日,在长征即将胜利的前夕,闭上了眼睛。当时已是独立师政委的李中权,哭得昏天黑地,谁也劝不住他。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的尸体,一直走到陕北,并于1937年春节相聚在延安宝塔山下。
李中权将军生前部分著作

李中权将军,生前签名赠送给张仕文编辑记者的部分著作。

李中权将军逝世后,党和国家对他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二、艰辛的童年 苦难的家庭
李中权,1915年12月24日,出生在四川省达县碑牌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又迁移到石家坝。他家出生在旧中国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的年代。当时,四川军阀刘存厚为巩固在川东北的统治地位,与其他军阀明争暗斗,全省大小军阀多被卷入,各种苛捐杂税多达70余种,广大群众处在食不饱肚、衣不蔽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是位质朴憨厚的老实农民,他从小务农,虽初识几个大字,却不善言辞,与他母亲成婚后,靠租种地主的几亩瘦薄地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他整天在田间劳动,从不多讲一句话,当别人多次问他时,只是点头一笑。他的母亲叫王理诗,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慈祥而善良,勤快而能干,不论生活如何艰难,她都从不向邻里亲友借钱借粮,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父亲苦撑着贫寒的家境。因此,在他和兄弟姐妹的心里,都感觉母亲是家里的主心骨。李中权在家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李中泮,二哥叫李中池。二哥的脾气很像父亲,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但干起活来动作却十分利索,特别是走起路来噔、噔、噔的象一阵风似的。这一点在我的脑海里印象十分深刻。李中权回亿说。
大哥李中泮与二哥李中池的性格相反,大哥的性格非常开朗,头脑也特别灵活,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且对人心地十分善良。因此,他和弟弟、妹妹们都很喜欢他。
李将军接着说:我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大弟弟叫李中柏,是个慢性子人,你急得不得了,他却不慌不忙,尽管平常不言不语,却颇有主见。特别是在关键时候,他能发表一些很有见解的意见。小弟弟叫李中衡,他很活泼顽皮。可以说,他和我的小妹妹李中秋,在家里是最受宠爱的。尽管父亲、哥哥每天干活非常疲劳,但只要一听到他俩那雅里雅气可爱的小脸和张开双手想要抱他的样子,便会毫不犹豫的抱起他们,亲吻着他俩红红的脸蛋。此刻,什么苦呀累呀都不在话下。
我的大妹妹叫李中珍,泼辣能干,他从小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曾任乡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1935年参加红军长征,后牺牲于川西草地,当时还不满20岁。他刚结婚的丈夫石映昌,参加红军后,当上了连长,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我的二妹妹叫李秋来,因生病无钱医治,年仅两岁就离开了人间。她的死,在我和全家人的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我的二哥李中池和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带路,五妹李中珍带领妇女队抢救伤员。在1933年3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召开的川陕省扩大红军运动周纪念大会,他和父母亲大哥作为红军代表参加了大会。

(未完待叙)

注:本文见《川陕风云一一红四方面军纪实》,由红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川陕风云一一红四方面军纪实》编委会,主编张仕文策划编辑。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特别报道

主办单位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纪念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特别报道组

承办单位

达州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巴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化研究会

广元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南充市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协办单位

巴中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

报道约稿

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特别报道组

李 洋:联系手机号码:139 1051 3957

张仕文:联系手机号码:137 1810 8886

牟 禄:联系手机号码:189 8288 7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