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横山爹”倾情抚育小红军

  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切实把刘畈乡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刘畈乡微信公众号特开设“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带您共学刘畈本地红色故事。

“横山爹”倾情抚育小红军

1936年10月间的一个傍晚,天上下着小雨,红二十八军某部转战来到了刘家畈柴家山一带。红军刚刚落脚,饭还没有做熟,就遭到前来搜山的国民党军的进攻。红军仓促应战,边打边撤。黑暗中,年仅10岁的小红军熊厚巧不幸掉队。
在随后的几天中,小红军在“老虎吃猪宕”一带的深山老林中隐藏。一天,小红军实在是饿的受不了,就到横山的红薯地里刨红薯充饥。正巧,家住横山的村民胡子堂从此路过,看到瘦弱的小红军已经饿得不成人形,一顶红军帽松垮垮的戴在头上,穿着两件破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在交谈中胡子堂了解到这位小红军是湖北省红安县熊河人,名叫熊厚巧。
胡子堂继承了祖上的家业,有些财产,在当地算是富户,此时他已有2个儿子,大的十五六岁,小的七八岁。在将这位羸弱的小红军领回了家,他嘱咐孩子们以兄弟相称,对外称是湖北亲戚家孩子,因父母双亡前来投亲的,并将熊厚巧改名胡来祥,认作义子,教他读书识字。由于胡来祥能吃苦,人又勤快,聪明有孝心,所以胡子堂打内心里喜爱他,当亲生儿子一样培养。由于胡子堂是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所以在后来国民党军的搜捕中,胡来祥都安然无恙。中途,胡子堂几次想送胡来祥回老家看看,但因为战火未平,未能成行。
1948年初,胡子堂的大儿子在急性(为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及生产积极性而进行的土地改革,目的是迅速平分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提出“五天分浮财,半月分土地”的口号)土改中被杀,不久小儿子参加了国民党军,失去音信;从此胡子堂和胡来祥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20多年,直至离世。
胡来祥成人后,胡子堂为他物色了一门亲事。1949年,胡来祥与同村的王爱英结为夫妇。次年,生下一女取名胡桂娇,胡子堂从此被称为“横山爹”。
1975年,同乡村民胡友猷因本地小水电建设,到湖北红安县购买水泥,在与当地人闲谈时,打听到小红军家乡的情况,得知他还有兄弟在世。回来后就把情况告知了胡来祥。因此时“横山爹”已经辞世,胡来祥便有了回乡居住的念头。1977年胡来祥在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将一家6口迁回了原籍。女儿胡桂娇因已经出嫁,又要为“横山爹”守坟,便留在了横山,并更名熊桂娇。
讲述:熊桂娇(1950年生,时年68岁,刘畈乡洪河村桥下组村民)
胡友猷(1934年生,时年84岁,刘畈乡洪河村横山组村民)
整理:贺力银 潘新民 毕 鑫

编辑 | 刘 洋 陈元平

审核 | 朱云娟 吴光磊

主办单位| 太湖县刘畈乡人民政府

运营单位| 太湖县融媒体中心

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