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共富”难
中成/文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迂回转战,四渡赤水,白军叫苦连天。4月某日,一支红军队伍行至云南某县,受到当地县长热情招待,红军潇洒而去。
这支部队,县官们第一眼印象是:精神抖擞,军服整齐,武器齐整,纪律严明,不抢百姓,比本地滇军好太多——真不愧是“中央军”!
从未见过红军,便想当然——“赤匪”必定衣衫褴褛、武器简陋、见人就抢!“上峰”就是这样铺天盖地宣传的嘛!
为表达敬意,县长请红军指挥员吃饭。一番拱手,几句客套,宴会到了——请“中央军长官”训话。这时,红军指挥员不慌不忙站起身来,只手一挥:“同志们!”瞬间,请客的、陪客的,全被围起来。“我们不是南京的中央军,我们是苏区的中央红军!”“长官”训话,宛如晴天霹雳,“大人物”们面面相觑、呆若木鸡。但接下来,更吃惊的是,红军没有捆他们、打他们、杀他们,反而好言劝慰,大概说些“请不要心疼”——钱粮送红军,积德行善!
红军不战而过敌城,此为神来之笔。凭外表“形象气质佳”不费枪弹过城池,绝非长征路上家常便饭。相反,过每一山、每一河、每一城,红军都要吃大苦、洒热血。前面那戏剧化一幕,只是红军“小目标”,紧跟着就是大行动——必须尽快渡过金沙江,实现北上战略意图。
金沙江照片
而当时的金沙江,真不好渡!后面追兵特急,逼人太甚;前面江水过猛,着实可怕。上海长大的陈云(时任渡江司令部政委),虽看惯黄浦江“浪奔浪流”,走到金沙江边,也非常吃惊。
陈云在延安
他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金沙江宽约等于黄浦江之一半,立于江边不能闻对岸之呼声。水流自西而东,流速极快,计每秒钟约有四五米特。上游山高,水如瀑布而下,平时水浪已有一二尺,但风雨作时,则水浪骤增至三四尺。金沙江之风势,真是吓人。我渡过之时正值怪风骤起,沙滩上之沙土,随风飞舞,河边居民在石洞所筑之草屋被风吹去。我站立路中,忽来一阵巨风,竟立足不住而被吹倒于地下,因此我等莫不叹金沙江风威之大。”
《随军西行见闻录》
过此急江,即无追兵,常人乘船,小心脏也要狂跳。当年,连踏浪而行的船夫们都有行规——绝不夜渡。渡江本难,可难上加难的是,敌人提防红军过江,当时云南禄劝县皎平渡口南岸无船。
在群众帮助下,先头部队终于在河边水中找到一艘藏船,同时发现了敌人探子来南岸的侦查船,当然夺了,划到对岸,占领渡口。想方设法,终于又找到5艘小船。于是,七木船七天七夜,2万多红军,有条不紊,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数十万白军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决定性胜利。登船前,有红军战士把穿坏的破草鞋扔在江边,敌人追到江边捡到后,又累又气。而红军,编了活报剧《一只破草鞋》,幽了追兵一默。
半年后,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评价,巧渡金沙江“为自离江西以来,最险要亦最得意之事”。
油画作品巧渡金沙江
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毛泽东写下《七律 · 长征》,历数一年来艰难险阻,留下“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千古名句。
书法作品《七律 · 长征》
朱德和金沙江“缘分”更深。除了1935年这次和红军战友们巧渡,早在1922年,朱德脱离云南军阀,被悬赏追捕,急促赶回四川家乡,金沙江就是横在他面前的“生死江”,要不是恰好碰到一位船家,要不是那位船家恰好崇拜护国讨袁滇军英雄,历史可能会改写。
朱德照片
40后,1962年4月,朱德委员长看完云南省报来的水利开发计划,用一首诗的方式作了批示,题《开发金沙江》:“水源丰富金沙江,七千万瓩发电量,落差四千八百米,二千九百公里长。十级梯形石头坝,爆炸悬岩作土方。若能修筑成功后,子孙受福永无疆。”
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时光又过了60年,金沙江发电梦竟完全成真。2022年12月20日,总装机容量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30日,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顺利正式转入商业运行,只需7毫秒,绿电可“闪送”到2121公里外的浙江。2023年起,该工程年最大输送电量可超300亿千瓦时,能满足6500万浙江人6个月生活用电需求。
白鹤滩水电站照片
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四川省会东县交界的金沙江河道上,还矗立着一座乌东德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获得了2022年度“菲迪克工程项目奖”。这个奖,表彰的是对世界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出杰出贡献的工程项目。
乌东德水电站照片
金沙江急无渡船,英雄红军勇破难。金沙江猛落差大,悬崖峭壁起大坝。金沙江上“无中生有”的故事,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生动体现,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的现实演绎。
理想崇高,理论科学,方向对头,行动果断,到2035年,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100周年,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来源:共富观(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