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伟人因事出差前往大连视察,在途径沈阳时,伟人看着路牌上大大的沈阳二字,若有所思。他连忙喊住驾驶员,请他调转航向,前往沈阳军区,拜访他的老朋友“黄毛丫头”,点名要吃她做的饭,同她叙旧。
在1984年,八一制片厂拍摄出品了一部由倪萍主演的电影,名为《祁连山的回声》。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妇女武装部队在荒无人烟的西北戈壁上行军战斗的故事,而影片中那位英姿飒爽的女红军团长的原型便是我们的主人公,伟人口中的“黄毛丫头”,陶万荣。
这位伟人口中的“黄毛丫头”究竟有什么来历,竟能让公务繁忙的伟人临时改变计划前去探望?在西北那片苍凉的戈壁大漠上行军作战时,究竟发生了什么,竟能让八一制片厂专程以她为原型写就剧本进行拍摄。接下来就由我为您讲述,这位巾帼英雄的传奇人生。
1916年5月1日,陶万荣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李家畈村。
如果您常看中国近代史的文章,那么您或许对麻城县这个地名耳熟能详。在这个贫瘠落后的小城里,共计走出了三十六位将军,这片贫寒的大地更是见证了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的建立。
伴随着陶万荣的出生,一家人欣喜于新生命诞生的同时也在忧愁着家中的粮食短缺的困窘。陶万荣的父亲陶绪福一年到头兢兢业业地为当地的地主乡绅卖命工作,年底却被吝啬的地主欺压克扣,得不到几斤粮食。母亲每天上山打草,拾柴,采摘蘑菇,根本不得闲,晚上还要熬夜搓麻绳,编织草鞋,趁赶集时拿出去贩卖补贴家用。
尽管如此,一家七口人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几个孩子饿的面如菜色,身材浮肿。百般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决定将七岁的陶万荣和她的姐姐全部都卖给当地的富贵人家当童养媳。
为了迎合乡绅的恶臭趣味,母亲只好给陶万荣裹小脚,七岁的孩子,骨骼早就长结实了,母亲流着泪将自己的孩子的骨头掰断,再用纱布缠好。
虽然在那个年代,一家人为了活命,卖掉自己的亲生骨肉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当地革命队伍的号召和感染下,年纪尚幼的陶万荣,心中早已萌生了反抗意识和革命思想。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安、麻城三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军战士发动黄麻起义。陶万荣的父亲和姑父全部都加入到当地的武装部队,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在双方交战过程中,姑父被敌方用长枪穿透心脏,当场战死,父亲虽侥幸逃过一劫但也受了轻伤。
亲人的离世和自身凄惨的身世,让陶万荣再也坐不住了。她决心要将自己的命运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要凭借自身的努力打破封建的禁锢,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沦落为他人的附属品。陶万荣决心要救姐姐于水火之中,让她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处的困境。
当天夜里,陶万荣同姐姐进行了一番悉心的交谈,谁知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取下裹脚布丢进灶膛中,次日,姐妹二人挽手前往当地的征兵处,申请参加革命。
十一岁的陶万荣虽然年幼,但做事沉着冷静,颇有成年人的沉稳劲儿。组织专程派遣党内的知识分子教她读书认字,并有意识地培养她的侦察能力。1929年,陶万荣在山中伙伴们嬉戏游玩时无意间听到敌方的作战计划,循着声音望去,果不其然地发现敌军的隐匿窝点。
陶万荣朝着身后的小伙伴们摆了摆手,小声告诉他们马上离开这里。她自己却顺着荒草悄悄的匍匐过去,仔细的侦察敌方的情况,记在脑海中。
凭借着陶万荣提供的线索,我军战士们将这群国民党右派分子们打得溃不成军。组织为了表彰陶万荣,特地将她任命为乘马区儿童团团长。稍后,陶万荣在党内同志的举荐下顺利进入共青团,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在组织建立电报站时,以细心大胆著称的陶万荣被组织一眼相中,经过短暂的电报收发培训后,成为一名党内报务人员。
尽管报务工作单调而辛苦,但陶万荣始终秉持着心中的那份虔诚。陶万荣知道,她现在能够将自己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离不开我党的领导和战士们的努力。然而,不久之后,家中却接连传来噩耗,她的父亲、哥哥、姐姐接连在战争中被残忍地杀害,偌大的家中只剩下自己的母亲一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1932年12月,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红四方面军被迫放弃鄂豫皖向西转移,陶万荣还没来得及回家探望母亲,便跟随队伍踏上了漫漫行军路。
为了补充和壮大武装队伍,让革命理念深入人心,组织在川陕地区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鼓励当地的群众参与到革命队伍之中,用钢枪和热血为国家闯出一片天。
活泼开朗的陶万荣凭借着嘹亮的嗓音和接地气的宣传口号,让整个宣传工作进展得异常顺利。组织也因此将她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宣传队长。
群山环绕的川北地区受地形和气候所限农业发展十分吃力,交通运输也处处受限,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富裕程度远不及成都平原地区。
然而当地的男人普遍抽大烟,每天在床上一躺,拿着烟枪一抽一天。在大烟的荼毒下,他们很快就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但不干活,稍有不顺便对家中的女人和孩子又打又骂。
陶万荣针对当地的特殊情况,特地创作了通俗戏曲《劝郎回头》,用以劝诫当地那些抽大烟不思进取的男人。全曲用词通俗易懂,搭配着陶万荣嘹亮的嗓音,使之更有感染力,很快便传遍了整个川北地区。
为了煽动人民情绪,宣传中国思想,陶万荣趁热打铁写下《成立川陕苏维埃》之歌,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要吃巴山饭,婆娘打前站”。这句话像是一束光,照亮了当地大批有志女性的心,她们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参军报国,为国家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陶万荣用音乐的力量,征服了在川北一带的人民,也将自己的名号在当地正式打响。组织考虑到她在当地妇女心中的地位,便委托她在当地组建红军第一个妇女独立营。
接到上级指示的陶万荣显得有些为难,此时的她不过是一个十七岁的小姑娘,不过是写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为当地简单传播了一下共产主义思想,怎么能担当组织营团的任务呢?更何况从未正面上过战场的她,怎么能当得好营长,带的好兵呢?
徐向前将军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先是耐心地开导鼓励她,而后将自己多年来的领导经验毫无保留的全部教授给陶万荣。组织为了让陶万荣更好的熟悉如何领兵作战,指挥将士,专程将我党领导人曾山的妹妹曾广澜调配到她的麾下担任教导员。我国著名的开国上将秦基伟,更是亲自到妇女营担任教官一职。
在妇女营里,这些女兵的训练课程和训练强度与其他营的男兵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战争并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对你有任何的怜悯。
这些姑娘们大都是第一次接触到钢枪和子弹,但她们并没有流露出一丝的怯懦,而是坚毅而勇敢地接受这些磨砺。在训练过程中,陶万荣时常同秦基伟各带一队互相攻防,用以训练自己的军事领导能力。
1934年5月,陶万荣奉命带领妇女营的战士在通江县鹰龙山运输军粮。陶万荣骑着战马走在队伍正前方,警惕的侦察周围环境,因为不久前这里刚刚结束一场战役,搞不好,草丛里会有潜伏溃逃的敌军。
突然,前方出现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他们的身上虽然穿着我军的制服,但他们无论是神态还是走动散漫的态度,都与我军截然相反。谨慎起见,陶万荣下令让战士们将手中的粮食迅速隐藏在树林中,其余人全部卧倒,侦察敌情。
陶万荣死死的盯着这支队伍,只见那领头的将士不紧不慢的从怀里摸出一根大烟枪,旁若无人的抽了起来。她立即反应过来,这是被击溃的川军。在当地,川军有一个外号,名叫“双枪兵”,因为只要不打仗,这群兵就开始抽大烟。
陶万荣潜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内心却在盘算着敌我的胜利。妇女营虽然号称为营,但除了陶万荣和几名干部外,其余的战士手里根本就没有配备枪。冒然开战恐怕凶多吉少,更何况现在还肩负着运送战略物资的重任。
一场战争,比起武器装备,环境和状态同样重要,陶万荣像一只猎鹰,她匍匐在草丛里耐心地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当川军的战士都放下钢枪,拿起大烟自我陶醉的时候,陶万荣一声喝下,战士们如下山的猛虎一般,一窝蜂地向山下冲去。
麻痹在大烟之中吹云吐雾的川军万万没想到,他们即使穿着红军的衣服仍然会被识破。陶万荣稍作瞄准砰砰两枪,迅速撂倒了两名川军,其余的川军见状纷纷丢下武器,跪地求饶。
此战,妇女营一举收缴八百多支枪和数万发子弹,不但得到了红四方面军总部的表扬,还被部队的内部杂志进行采访报道。战地记者将陶万荣的事迹稍加润色,写了一篇名为“一连娘子军缴一团白匪枪”的战地故事。随着故事的传播,川陕根据地大批受封建压迫的妇女积极投身到红军队伍之中。
1935年3月末,红四方面军放弃了川陕根据地,踏上漫漫长征路,并于1935年6月在懋功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为了庆祝会师成功,鼓舞战士们的士气,红军总部决定在空地举办联欢会。
作为曾经宣传队骨干的陶万荣,她当仁不让地为广大官兵演唱了一首《红军会师歌》,嘹亮的嗓音和真切的感情令在场的所有人莫不动容。
演出结束后,伟人等人来到后台慰问演出人员,徐向前看到陶万荣后,热情地向伟人介绍陶万荣的光辉事迹。伟人听闻这些英雄事迹后,对这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赞不绝口。
陶万荣热情地邀请伟人到自己家中吃饭,并亲手为伟人做了湖北的特色美食。她知道伟人是湖南人嗜辣如命,特地在做饭时多加了一把辣椒。在饭桌上,两个人交谈甚欢,伟人对她做饭的手艺赞不绝口,并亲切地称呼她为“黄毛丫头”。
然而,妇女营接下来的路并不顺利,虽然已经实现了两大方面军主力的会师。但红四方面军出于对四川的执念,执意南下,经过为期一年的苦战,依旧难以深入敌营,打开攻势。万般无奈下,红四方面军决定在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北上。
然而,陶万荣还没来得及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便接到总司令部的西征命令。包括妇女团在内的两万余名红军战士正式踏上了西征新疆的道路。戈壁大漠的风沙常常将天空染的灰黄,一年四季的大风裹挟着砂石狠狠地划在皮肤上。
由于信息闭塞,当地的百姓根本不了解什么叫革命,更不用提什么共产主义思想。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马家军,巧妙地利用地形和骑兵战术,更是让我军蒙受异常惨痛的损失。
1937年3月14日,幸存的红军战士们在石窝山召开最后一次会议。陶万荣奉命指挥着妇女团的三百余人,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突围。阻击敌军的任务听起来简单,但一旦主力部队成功突围,她们便会成为敌军的活靶子,要想活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陶万荣看着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后,大喝一声,对着身后的战士说:“前方有陡崖,要想活命,只能赌一把了。”陶万荣将绑腿拆下,撕成绳子,一端绑在树下,一端绑在腰间,一点点往山崖下爬去。她手下的将士们纷纷效仿她的做法,向山崖下逃命。
马家军素来以骑兵技术精湛而闻名,然而马儿有个致命的弱点,对于过陡的山崖它是无法奈何的,马家军们只能站在崖边无可奈何的干跺脚。与此同时,爬下陡崖的陶万荣暂时逃过一劫。
夜幕降临,失去了太阳的照耀,祁连山温度很快降到零下20摄氏度,衣着单薄的战士们只得生火取暖。然而就是这丛火,将她们一行人的位置直接暴露在马家骑兵的巡视范围内,陶万荣等人也因而不幸被俘。
凶残的马家军把这群女红军战士押入牢中,企图严刑逼供,套出党内机密。这些英勇的女红军战士咬紧牙关,守口如瓶,不但丝毫不曾透露,反而厉声斥责马家军的丑恶行为。被戳到痛处的马家军,残忍的将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尽数杀害。
马家军的头目马步芳发现陶万荣是红军的干部,便将其押送到南京的反省院。在狱中,她受到种种非人的折磨。直到1937年,国共统一战线共同合作抗日,陶万荣才得以被释放。周总理和叶元帅,看着泪流满面的陶万荣,问她是否想回老家,陶万荣摇了摇头说:“我要去延安为革命做贡献。”
在延安,陶万荣见到了昔日的老领导和战友,也遇到了爱情。她与牟子芳相识,并快速坠入爱河,共同孕育一子。考虑到时局的变化,组织将他们夫妻二人调往山东组织革命工作。或许是命运再度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1942年11月牟子芳在沂水县对古山激战中壮烈牺牲,两人唯一的孩子也被迫送人。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陶万荣再度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跟随大部队来到东北,积极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1954年5月朱元帅和夫人康克清来东北做调研时,专程登门拜访陶万荣。1958年伟人出差大连时,更是专程绕路,点名要这位“黄毛丫头”午饭,一同叙旧。
1995年12月31日,79岁的陶万荣因病在大连去世。她留下了这样的遗嘱:“我两手空空参加革命,清风两袖离开世界。希望我的孩子们,能为党多做工作。”
从被封建制度禁锢,被地主阶级剥削,到将自己的命运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她迈着小脚,但却走出了新中国进程的一大步,从两手空空到两袖清风,她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