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

中央红军在哈达铺的那些日子

1935年9月18日

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聂荣臻叫来时任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安排他们先期进入哈达铺去搜集情报和筹集粮饷,毛泽东对他们说:“顺便给我搞点精神食粮回来。”接到命令,侦察连一行化装成国民党中央军,向哈达铺进发。

哈达铺是一座商贸发达的繁华小镇,镇内一条三里多长的街道,就有大大小小的商铺二百多家。这里盛产当归、大黄、红芪等多种药材,自古就是药材“旱码头”。来自山西、四川、陕西等地的药材商号都在这里落户经商。

化装成国民党中校的梁兴初带领一队“中央军”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哈达铺。哈达铺的镇长和保长见来了一队“国民党中央军”,立即组织大家欢迎。恰好一名国民党的少校副官带着几驮子书籍、报纸、衣物等许多东西,刚从兰州回来,也跑来凑热闹来拜会梁兴初等人。于是,侦察连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哈达铺。顺利截获了鲁大昌的军需库,缴获粮食数十万斤,盐2000多斤,并在镇上的邮政代办所找到了大量七、八月份的《民国日报》、《晋阳日报》、《大公报》等国民党的报纸。

1935年9月18日,彭德怀、李富春、林彪和聂荣臻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

“朱、张、徐、陈及各首长:

一、我们执行中央正确路线,连日击溃鲁大昌师,缴获甚多,于昨十七日占领距岷州哈达铺各三十里之大草滩、占扎路、高楼庄一带,前锋迫近岷州城,敌人恐慌之甚。

二、此地物质丰富,民众汉回各半,十分热烈地拥护红军,三个半月来脱离群众的痛苦状况改变了。

三、请你们立即继续北进,大举消灭敌人,争取千百万群众,创造陕甘宁苏区,实现中央战略方针。”

彭、李、林、聂

毛泽东也给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及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李富春致电,对部队的行动部署和严整纪律问题作出了指示:

一、岷敌守城,哈达铺无敌。第一纵队驻地回、汉民众已大发动。我军纪律尚好,没收敌粮数十万斤、盐二千斤。过大拉山后已无高山隘路。现一纵队驻占扎路、麻子川,纵队部驻鹿原里。

二、明(十九)日你们全部开来此间。中央队一科、二科驻鹿原里,二纵队驻漩涡、大草滩,三纵队驻红土坡。

三、部队严整纪律,没收限于地主及反动派、违者严处。请在明日行军休息时宣布。

四、缴获手提迫击炮三门,炮弹百余发,尚在大拉。请动员战士带来,可抛弃粮食拿炮弹。

同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红四团进驻哈达铺,红军到达哈达铺后党中央首先出台了以强调纪律为宗旨的、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回族的民族政策法规《回民地区守则》,《回民地区守则》的颁布开创了回汉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1935年9月19日

1935年9月19日,周恩来、林彪、聂荣臻到达哈达铺。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就设在邻街的一座西北部山区的典型院落“同善社”,“同善社”是民国期间哈达铺镇商会办公议事的地点,主房是当地独特的二层楼房建筑,院内东西两侧各三间厢房,周恩来同志随司令部住进了该院主房楼下右侧的房屋内。楼下左侧房屋是通信机要室,主房檐下东西两个厢房分别住着作战参谋和警卫、机要人员。

周恩来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因极度疲劳和严重营养不足,肝病突发引起持续高烧不退,红军随军医生傅连暲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对此一筹莫展。陈赓将军指挥红军干部团的杨立山等红军将士用担架硬是将周恩来抬出了草地。到了哈达铺,周恩来顾不上休息拖着病体亲自为毛泽东、张闻天选定了住处“义和昌”药铺。之后,警卫员请来一位叫畅通的当地老中医为周恩来精心诊治,很快收到了奇效,到第三天时,已经能下地走动了。周恩来对畅老先生十分感激,但摸遍全身没有一件值钱东西,就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把铜勺赠给老先生作为纪念。

1935年9月20日

1935年9月20日,党中央、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及中央纵队,经过岷县旋窝、麻子川一线,到达哈达铺。毛泽东和张闻天同志住进了周恩来同志拖着病体亲自为他们选定的住处“义和昌”药铺后院的三间平房里。

当天下午,张闻天在“义和昌”药铺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博古等(会议记录所列为“洛、博、泽,参加,稼、迈、德怀、尚昆”)。

会议主要讨论了部队整编工作、组织部工作和干部问题。会议决定了整编方案、陕甘支队下设三个纵队,原来的三军团分别改为第一、第二纵队、中央机关、红军总政治部改编为第三纵队。

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组织部应该调查了解干部,要了解连以上干部。我们现在只了解高级干部,中下级干部还不了解。为了巩固部队,需要了解干部;为了扩大部队,需要支配干部;为了与反革命做斗争,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倾向问题。组织部需要了解下属情形,这是组织部的主要工作。要把教育工作包括在组织工作之内。”

张闻天在发言中强调要爱护干部,有的老同志有能力,但人拖瘦了。现在有马的,不必取消。他还指出,“设法派人与白区取得联系,建立白区工作。会议同意张闻天的提议,决定派谢觉哉、毛泽民去新疆建立交通站,“可能的话与国际接头”。这次会议还决定由张闻天起草俄界会议提出的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议。

会后,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同志,看到了由梁兴初、曹德连送来的在当地的邮政代办所,找到的七八月份的报纸,有《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天津版的《大公报》等,发现报纸上登载着陕北有红军的消息,大家真是喜出望外,纷纷拿出红蓝铅笔,把感觉有用的消息全部勾划出来仔细研究。

1935年9月21日

1935年9月21日,张闻天、毛泽东和博古等领导同志在报纸上读到了:“徐海东窜甘”、“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等消息,尤其是《大公报》上登载的阎锡山的话说:“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既能扩大区域威势”。这些消息对于经过万水千山,最终从险境中冲出来的这支七千多人的红军队伍来说,其欣喜程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毛泽东随即让叶剑英找来跟随红军长征的贾拓夫同志来了解陕北的情况。贾拓夫,陕西神木人。1933年7月28日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骡马市福盛楼饭店召开会议,被叛徒告发。时任省委书记的袁岳栋、红26军政委杜衡被捕,军事委员高岗挣脱特务控制逃脱,时任省委宣传部长贾拓夫刚好去结账便从饭店后门逃走。后来袁岳栋、杜衡相继叛变。贾拓夫去上海汇报陕西省委工作及其被破坏情况,并奉命去中央苏区,后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7月,长征红军抵达黑水、芦花时,成立筹粮机构,贾是芦花城的筹粮委员之一,带领红军战士到藏区筹粮熬盐。贾拓夫向中央领导详细汇报了他离开前中共陕北组织、陕北红军以及根据地的情况,并建议中央落脚陕北。

此外,为了迅速恢复红军体力,根据当地物质条件和全体同志的体力消耗情况,总政治部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当时,哈达铺物价比较便宜,五块大洋可买一头肥猪,两块大洋能买一只肥羊,二毛大洋就能买一只鸡或二十多个鸡蛋。加上缴获的鲁大昌部留下的数百担大米、白面和两千多斤食盐,给红军办好伙食改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每个连队都杀猪宰羊,战士的每顿饭都有三荤两素,比过年还吃得好。战士们见面还互相打趣:过年了,过年好啊!

总政治部还通知各伙食单位请驻地周围群众一起会餐,每个单位都请了一二十个老百姓,男女老少都有。中央电台局请了四家老百姓,其中有一家回民就单独设了一席。是一对六十多岁的回民夫妇,在餐桌上对红军战士说:“咱们几十年没有见过像红军这样好的军队,鲁大昌在这里住了几年,不但吃不到他们的东西,反而要咱们给他们吃”。老头子话音未落,老太婆抢着说:“唔!交不出粮食还要吊着打呢,红军先生,你们不走就好了!”

杨成武将军后来在他的回忆录《忆长征》中也这样说道:哈达铺整编在整个一年多的征途中,只是那么短暂的几天,可它给我们的印象却非常强烈。确实,毛主席在关帝庙前那鼓舞人心的讲话,给我们增添了战斗的活力,哈达铺也就因此而成为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了。

1935年9月22日

1935年9月22日,毛泽东在“义和昌”药铺召开中央领导人会议,商议改变九月十二日俄界会议的战略方针,最终作出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当天下午,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干部人数为194人(其中包括15位女干部)。大家席地而坐,会上张闻天同志代表党中央宣布了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同志宣布了部队改编,并发表了激情洋溢的动员讲话,会议最后他提高嗓音,挥手向前,用洪亮的声音结束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进阵地!”全军将士欢欣鼓舞,纷纷振臂高呼:到陕北去!到陕北去!

红一军团一师宣传科长彭加伦即兴创作了《到陕北去》的歌曲,以此鼓舞全军将士的斗志,宣传党中央的主张。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回荡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

张闻天在当天写了一篇“读报笔记”,题目是《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将天津《大公报》上所披露的陕北苏区根据地和红军的情况扼要摘引并作了分析。提出前进的方向和任务。文章署名洛甫,在9月28日出版的《前进报》第三期上,这一期《前进报》上同时还登载了博古的文章《陕甘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与我们支队的任务》,同样提出了建立苏区根据地的任务。

党中央在哈达铺为长征中的红军找到了目标,找到了“家”。自两河口会议提出到“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以来,都只是一个大的方向,红军究竟到哪里去落脚,最终目的地在何处?党中央和毛泽东都“心中没有底”。到了哈达铺才第一次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一年来飘忽不定、不断转战的红军有了一个“家在哪里”的归属。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长征琐忆》中写道:从夜渡于都河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创立新的根据地。究竟上哪儿?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确实谁也很难明确,开头想到湖南西部,没有成功。后来想跟二、六军团会合,又遭重大挫折。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根据当时情况又有改变,有在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与四方面军会合,跟张国焘争论,就是反对他的南下西进在川康落脚而坚持北上向东建立根据地。原想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现在在哈达铺得知陕甘有一块红军的地盘,很自然的,就决定到陕北落脚了。

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决定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红军到达哈达铺后,得到了补给,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又明确了“到陕北去”的方向。毛泽东同志心情大好,酝酿创作了著名的千古绝唱《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历经千难万险、绝处逢生后的一种喜悦!毛泽东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来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

1935年9月23日

面对敌强我弱,兵力悬殊的情况,党中央和毛泽东出奇制胜,制定了“声东击西、佯攻天水、诱敌东下、北渡渭河”的作战方针。为了防止中央红军进攻天水威胁西安,蒋介石迅速将兵力集中天水。

1935年9月23日,改编后中国工农红军抗日陕甘支队从哈达铺出发,一路唱着《到陕北去》的歌曲,离开哈达铺向北挺进,每日以一百多里的急行军速度,经过闾井、新寺、渡渭河、过榜罗,翻越六盘山……向陕北前进!

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了三个会议:9月20日下午召开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主要讨论了组织部工作和部队整编工作。9月22日上午,召开了中央领导人会议。会议做出了红军长征最终落脚于陕北的重大决定,制定了“佯攻天水,声东击西”的战略战术。9月22日下午,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张闻天宣布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定,毛泽东宣布了部队改编并在会议上做了题目为《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代表中共中央向陕甘支队发出了“到陕北去”的进军令,陕北遂成为红军长征的最终目的地,也是红军最后的落脚点。

哈达铺会议提出到陕北与那里的红军相会合的战略发展方针,不仅是一个关系中国革命发展前途和红军命运的重大决策,而且在长征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的里程碑意义。这是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召开了20多次会议、做出过诸多战略方向的调整后最终终于给红军长征找到了归宿。

这次对中央红军的整编,起始于俄界会议,完成于哈达铺会议,它是继“三湾改编”后又一次对人民军队的重大整编,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

党中央,毛泽东在哈达铺决定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红军长征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这一转折开启了党中央领导全民抗日的新纪元,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哈达铺也因此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重要“决策地”。

监制:包世隽 审核:赵王林 编辑:权高峰
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哈达铺的红色故事,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意见或更好的素材,请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939—6913500
E-Mail:3050961843@qq.com
新浪:@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长征纪念馆
我们的微信号:hadapujinianguan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