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贺锦斋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父亲贺兴楼,是清末秀才,擅长书法和诗词,靠设帐授徒维持一家生活。
贺锦斋6岁在父亲的私塾启蒙,从小爱上了诗词歌赋。桑植是山歌之乡,民间歌手甚多,在他们的影响下,贺锦斋熟记了很多民歌,小小年纪就会即兴创作。他15岁时,堂兄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他就编成民歌:“桑植有个贺文常,不怕猛虎与豺狼,星夜奔赴芭茅溪,两把菜刀打胜仗。”
1916年贺龙组成讨袁军后,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和仇视,贺锦斋也被株连,不得不逃到山货店当学徒。在那里,他编唱出关于自己的歌谣:“我当学徒真心寒,夜夜睡的硬床板,身上穿的破筋筋,餐餐吃的冷现饭。” 1919年,贺龙带着军队打回了桑植,贺锦斋便毅然投军。在军营,他刻苦操练军事技术,一有闲暇就读书学习,并常常写诗作词。贺龙看他是可造之材,便送他到长沙一所武备学堂去学习,可惜这所学堂已经停办。贺锦斋返回桑植时,部队已开到沅陵一带,他便一路追赶到浦市。开始,他在贺龙身边当卫士,短短几年,他便凭能力一路升迁: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直至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团长。 1926年秋,贺龙部在常德驻防,我党派周逸群带领左翼宣传队到他部队工作。贺锦斋经常请周逸群到他的团里去讲演,向官兵宣传革命理论,他本人也在周逸群的帮助下,读了一些进步书刊。当他听到部下加入了共产党时,总会很高兴:“你们走在我前面了,望你们好好带头,把我们部队统统赤化起来。”周逸群根据贺龙要求创办了政治讲习所时,贺锦斋在自己团里挑选了一大批士兵和官佐送去学习,他们后来大都成了部队的骨干力量。 1926年9月,贺锦斋率部进攻北洋军阀占领的澧县。守敌顽抗,屡攻未下,贺锦斋便带领几名战士扮成卖鱼农民混进县城,通过实地侦察后,他夜里又亲率战士百余人,攀墙进城,不仅攻占了全城,还生俘敌守城司令。接着,部队在公安县的斗湖堤与敌援军激战一周,双方伤亡甚巨,第二旅旅长贺登吾阵亡,贺锦斋被任命为代理旅长,通过战斗迫使敌军退守长江北岸。 渡江受阻,贺锦斋写出诗作:“大江东去浪滔天,心神不安似油煎;我欲渡江苦无计,夜伴灯火未入眠。”经过充分准备,他派出一批懂水性的士兵,借助包谷烧驱散寒冷,把敌船从江北岸偷来,渡全师官兵过江,随后攻下宜昌,最终迫使杨森接受了北伐主张。 1927年春,贺龙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贺锦斋任第一团团长,该团各营都有共产党委派的党代表或宣传员,部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继续北伐的征途中,部队屡战屡胜:大破奉军于武胜关和遥镇,直逼河南省会开封。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贺龙和贺锦斋坚定地站在革命一边,毅然于6月把部队带回武汉。其时,党把湖南等地的工农革命骨干和汉口的工农武装,编入贺龙的部队,扩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升任该军第一师师长,时年26岁,是当时革命军中最年轻的师长之一。当时,投机革命的原参谋长陈图南勾结少数反动军官,密图发动兵变,贺锦斋协助贺龙当机立断,处决了陈图南等反动分子,使二十军顺利地前往南昌参加起义。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贺锦斋师受命进攻敌第五路军总指挥部,因为敌军事先得到叛徒告密,有了准备,以猛烈的炮火封锁了起义军进攻要道。在贺龙亲自指挥下,贺锦斋率部奋不顾身地从侧面民房屋顶爬上鼓楼,把敌军的火力压了下去。经过3个多小时激战,歼敌一部后迫使余敌缴械投降。 形势紧急,起义军8月3日开始撤离南昌。时值酷暑,又有敌军前堵后追,行军十分困难。贺锦斋处处以身作则,坚持同战士们一同步行,并主动向部队作宣传鼓动工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在瑞金县的壬田战斗中,贺锦斋身先士卒,击溃了敌王文翰部,起义军进入瑞金城。以后,他又率领所部,克服了疲劳、饥饿和疾病等多重困难,一路英勇战斗。在广东境内的战斗间隙里,他豪迈地写道:“黑夜茫茫风雨狂,跟随堂兄赴疆场,流血身死何足惧,刀剑丛中斩豺狼! ” 10月3日,贺锦斋师经过流沙镇乌石山时,遭到敌军陈济棠、徐景唐部的截击,他们与总指挥部失掉了联系。该副师长欧学海以“总指挥不知下落,伙食无着”为词,挑动起义部队向敌军缴枪投降,贺锦斋制止不及,起义军在潮汕地区失败,他仅带警卫营长滕树云突出重围,逃离虎口。
10月底,贺锦斋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困难之中,他写道:“仰望蔚蓝天,与水相连,两岸花柳更鲜妍。可惜一片好风景,被匪摧残。蒋匪太凶顽,作恶多端,剧杀工农血不干。我辈应伸医国手,重整河山。”
1927年冬,贺锦斋根据党的指示,从上海赶到湖北,在监利、石首一带开展武装斗争。贺锦斋在黄鳌领导下,很快在藕池一带组织起一支五六十人的游击队,打土豪,做宣传,并把夺取的财物大部分送交湖北省委做革命经费。 1928年1月29日,贺锦斋与从上海回到湘鄂西的周逸群、贺龙等会合。随后,以周逸群、贺龙为首的中共湘西北特委,便把贺锦斋、吴仙洲、萧人谷三支游击队共500余人、300多枪编成三个大队,打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贺锦斋等部在湘西北特委领导下,经过10多天的战斗,攻克了上车湾、朱河、砖桥、长岗庙、调弦口等集镇,消灭了张烟灰、文大哥两股惯匪和许多团防,缴枪百余支并镇压了一批土豪劣绅,有力地配合了南县、江陵、公安等县的年关暴动。在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下,他写了一首《浪淘沙》:“花好正含苞,色胜鲜桃,一遇春风即吐娇,飞遍全球成硕果,自信非遥。反动命难逃,挣扎徒劳。革命巨浪比天高,试看湘南与粤北,滚滚波涛。” 2月下旬,贺锦斋听从党组织的决定,将部队(红25军前身)交给石首中心县委,自己随同周逸群、贺龙等回湘西建立革命武装。回到家乡,他心情澎拜:“大地乌云掩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贺龙)果然转故乡。”“故乡匪势太凶顽,害得人民苦不堪。拔苦须先除暴戾,此身誓把责承担。” 在桑植,贺锦斋协助贺龙通过各种关系,收编了10多支土著武装,共约3000人,树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他们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中共桑植县委。面对敌人围堵,贺锦斋写道:“层层铁网通周围,夜集深山雪满衣。为党为民何惧死,宝刀应向贼头挥! ” 6月,贺锦斋奉贺龙之命,率部在葫芦壳成功伏击敌军,缴获了大量枪支和物资,贺锦斋不禁诗兴大发:“万弩千弓对寇仇,霎时大半变浮鸥。一人怕死真堪笑,跌跪尘埃只叩头。”“万众一心山可排,战场从此向东开。眼前军实皆充备,尽是光头(指蒋介石)远送来。”期间,他还写作了一首长达94句、658字的《澧源歌》,描述了澧水源头民众的悲惨生活,憧憬着“估计不出二十年,定在京沪庆胜利”的革命前景。 1928年7月,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书记,贺锦斋等为委员。同时,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
8月,红四军到石门一带活动,通过打土豪宣传革命、发动群众。9月初,贺锦斋率部一昼夜奔驰180里,袭击澧县大堰当、王家厂一带的团防武装和税务机关,取得一系列胜利。 9月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红军遭强敌围困,军参谋长黄鳌壮烈牺牲。拂晓,贺锦斋率领警卫营和手枪连向敌人猛攻,掩护贺龙等领导突出重围,向泥沙镇方向撤退,贺锦斋自己率部断后,阻击疯狂追赶的敌军,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7岁。
贺锦斋在泥沙镇殉难后,反动民团头子罗效之抬走了贺锦斋的遗骸,后悬挂在石门县城门邀功。红军将士们誓死为烈士报仇,先后向罗效之部发起了多次战斗,终于歼灭了罗匪,夺回了贺锦斋的遗体。1963年,中共桑植县委将贺锦斋的忠骨迁回了洪家关安葬。
一手拿枪战斗,一手挥毫写诗!壮哉,湘西男人,革命前辈!